德文翻譯

德文與德語

德語(Deutsch)是印歐語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門語言。作為當今世界主要語言之一以及歐盟內使用最廣的母語,德語擁有9000萬到9800萬使用者。德語標準共同語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馬丁·路德對拉丁文《聖經》的翻譯工作。大多數德語詞彙源於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的語言,一些詞彙來自拉丁語和希臘語,還有部分來自法語和英語。

德語母語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國、奧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斯登和盧森堡。歐洲許多地區(如義大利北部、比利時東部以及波蘭等地)和作為原德國殖民地的納米比亞也有大量的德語使用者,主要為作為當地少數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語書寫使用拉丁字母。德文字母除去標準的26個拉丁字母外,另有三個帶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個特殊字母ß。

德語在歐洲占優勢的國家和地區:德國、奧地利、列支敦斯登、瑞士的26個州中的19個州、義大利的南蒂羅爾地區、比利時的德語文化區、盧森堡(盧森堡占優勢的語言為盧森堡語,在德國和法國,盧森堡語被認為是德語的方言)。

德語是世界上最常被學習的外語之一(在歐洲常作為第二外語教學)。在日本,醫學的術語是德語,而不是拉丁語。

中世紀初期德語這個詞首次出現。其詞根來於日耳曼語中的人民(thioda, 形容詞 thiodisk)一詞,意思是這是一種被老百姓使用的語言。當時法蘭克人的高級階層一般使用「法蘭克式的拉丁語」,後來稱為法語。德語當時並不是一種統一的語言,它是許多地方方言的總稱。

中世紀德意志境內諸侯割據,加上交通不便,各個德語方言的發展相差很大。雖然曾試圖建立共同語言,但一般都只局限於各地區,而且只在一定的階層中被利用。比如北德的低地德語在漢薩同盟最興盛的時候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沿海地帶成為當地經商的通用語言。

為了宗教改革,馬丁·路德將《聖經》翻譯成德語的一種方言,為德語的統一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路德聖經》所使用的德語方言,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普及,成為後來標準德語的基礎。

1781年約翰·克里斯多福·阿德隆出版了第一部德語字典。1852年起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開始編輯最廣泛的德語字典。這部著作一直到1960年才完工。1880年康拉德·杜登出版了德語全正體書寫字典。1901年經過小修改後,這部字典成為標準德語的唯一典範。其中的內容一直到1998年才被重新訂正,以配合具爭議性1996年德語正寫法改革。在過渡期內,新拼法在大部份學校裡教授,但媒體則出現新舊拼法混合並行的情況。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指出各州仍可自行決定是否採用新正寫法,而且只在學校中具有強制性。這意味著人們在學校以外的領域,仍可使用舊有正寫法。2007年,在德國國會沒有干預的情況下,又對正寫法作了一次重大檢討。2007年,一些舊拼法最終失效。新正寫法最明顯的影響是詞語結尾的-ss,如dass及muss成為可接受的拼法。這種拼法在傳統正寫法中是不允許的,一定要寫成daß及muß。

對德語影響最大的語言是拉丁語。作為中世紀時的學術和高階層語言,今天德語中許多學術概念或表示抽象概念的詞依然來自於拉丁語或希臘語。至今這些詞一般都已被德語化了。

德意志位於歐洲中心,是東西南北的交通要道,也是中世紀諸侯逐鹿之地。德語中含有許多從其他歐洲語言(如法語、波蘭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俄語、希伯來語等等)來的外來詞。許多這些外來詞在其拼寫和發音上都未加改變地被吸收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德語影響最大的外語是英語。英語有時被戲稱為「新標準德語」。據曼海姆的德語研究所2004年初統計,在過去10年中德語中共產生了約700個新詞,其中40%以上直接來自英語或是英語與德語組成的混合詞。英語對德語的衝擊來自下面三個方面:

雖然德國政府不像法國使用強制措施維護法語那樣來維護德語,但德國社會也已經意識到了德語的英語化問題。許多有影響的報刊和電視文化節目抨擊這個趨勢,但它們自身也往往無法擺脫和漠視這個趨勢的要求。